西宁

当前选择:西宁

当前位置: 西宁学大教育 > 西宁资讯 > 西宁

从学生角度出发,读懂学生的困惑

来源:学大教育 时间:2013-08-05 22:12:50

  有一次我去听了小学的一个老师讲课,当时,他正在教学生们学会辨别时间,这位老师给出了下面两个例子,要求学生说出下面两个钟面上的时刻,当时有好几个学生说是8:12和3:12。从他们的角度出发,他们认为,一根针指向12,另一根针指向8不就是8点12分吗?……

  听课时我在想: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“时针指向8、分针指向12,就是8:12”有什么错呢?这是学生的直观感知加上自己的朴素理解得出的结论,有一定“道理”。正如郑毓信教授所说:对学生的错误应当清楚地看到其内在的“合理性”成分。我想原因主要在于钟表是一个封闭的结构,1~12各个数围成一个圈,没有头和尾,没有学生熟悉的起点“0”。

  因此,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多个整时的时刻,并让学生思考: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?为什么分针都指向12?组织学生对比、讨论、辨析和概括,整时的时刻大家的分针都指向12,说明12是一个分界点。既是上一个整时的结束,又是这一个整时的开始,就可以看做是“0”。表示整时时分针起着标志性的作用,对学生来说12只是一个记号,仅用一根时针也可以表示整时。只有在几时几分的时候分针的作用(精确性)才凸显出来。

  基于学生的上述思维困惑,在这节课的引入阶段,教师就应让学生经历钟表的产生、发展和变化过程,从整体上认识钟表,。这一认识对于学生把握时针、分针的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。

  学生思维困惑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和着力点,也是新知识的生长点。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所必不可少的。面对学生的思维困惑,教师怎么做才能读懂呢?

  首先,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与经验。认识钟表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,他们所知道的方法是零碎的、粗浅的,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停留在机械的记忆水平。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,进一步提升、概括认识钟表的方法。

  其次,需要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。学生的思维困惑既有可能是其认知水平的原因,也有可能是知识本身的原因。本节课主要是了解钟面的组成,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,重要的是在比较辨析活动中,感受时针、分针的运动过程,体会时针和分针的作用及表示时间的具体方法。

  最后,需要真正读懂学生的想法。课堂上学生的想法,都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。从这个角度说,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。正如特级教师华应龙说:“正确的,很可能是模仿。错误的,却绝对是创新!”我们一定要思考学生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意思,是怎么想出来的。

  从上面这个例子中,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,孩子在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最原始最本质的思维出发点。当出示8时整的钟面时,学生认为是8时12分,这是他们不清楚时针、分针表示时间方法所造成的,很好地暴露出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本质。这样,恰好能够顺着学生的思路去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。

相关推荐
热点资讯
热门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