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宁

当前选择:西宁

当前位置: 西宁学大教育 > 西宁资讯 > 西宁

道德应该层次化教育

来源:学大教育 时间:2013-08-04 20:44:16

  教育讲究的是一步一个脚印,让学生用心理解并加以实践,关于道德教育,也需要进行层次化教育,教育历来遵循循序渐进、因材施教的原则。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,坚持“层次化”原则,能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,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实效。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廉发展的机会和条件;初三年级,以人生观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为主,让学生作好第一次接受选择的准备。

  一、学生年级(低、中、高)的层次性

 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序的。逐步深化的,随着年龄的增长,道德知识的积累,行为的强化,体现出从低到高,由浅入深的进程。近几年,我国现行的几个德育大纲中,己通过改革,体现出道德养成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原则要求。我们应根据各年级、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,构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,以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,各年级各有重点,相互贯通的思想品德教育系列。比如,在初中,初一年级,以抓学习目的性教育为主,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;初二年级,建立以“防分化,促转化”的目标管理。

  二、学生道德水平(良、中、下)的层次性

  中学生不仅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存在着好、中、差的不同层次,在思想道德品质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同层次。对道德品质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,要依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,着眼面向全体,进行分类设计,实施分层教育。在中学,对思想品德处于中上位置的学生,注重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。理想价值观念是指未来的先进价值观,对现实生活在相当大的规范和导向作用,对中上等学生进行理想价值观教育,有助于培养学生高远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,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。

  最后,针对少数成绩比较差的,学习速度和理解能力不太理想的学生应该多多理解和鼓励,用心引导教育,对后进生这一层次的教育,固然也要进行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,然而按照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原则,首先应从他们的行为规范抓起,以贯彻《日常行为规范》为中心,实行“学和行”的有机结合教育,使他们熟悉“知”,领会规范要求,同时,抓训练,见行动,并努力增强其自律能力。

  

相关推荐
热点资讯
热门话题